藝術到家與香港觀鳥會首度合作,配合其一年一度的「新界魚塘節」,舉辦「魚塘源野藝術節」,善用藝術的黏合特質,透過多元化的藝術創作及藝術教育活動,帶領觀眾和參加者以不同角度去欣賞大生圍魚塘的保育價值,以及去親身體會永續生活的重要性。此計劃希望能以藝術作為認識魚塘生態價值和反思「永續發展」之媒介,並將藝術帶離傳統藝術空間,走進自然。
是次「魚塘源野藝術節」將包括兩個主要部分:
(一)魚塘源野藝術展覽:
六位駐場藝術家: 張志平、黎慧儀、Ankie Au Yeung、勞麗麗、MUDwork、史嘉茵,將在藝術節前,於大生圍考察、駐留,圍繞當地的生態特色、自然環境和當中的生活體驗,進行創作,並在2018年1月20至21日的藝術節中,與觀眾分享創作成果。另外,我們亦邀請到不同的藝術單位,以非駐場形式參與: 包括對「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有深入研究的藝術家柯嘉敏,以及香港專上學院設計學副學士(視覺傳意)的藝術學生,以他們的藝術創作帶領觀眾去關懷大生圍的永續生態。
(二)魚塘源野教室:
除了藝術作品的欣賞,觀眾還歡迎參與「魚塘源野教室」的各個工作坊及導賞團,讓藝術帶動你的身體進入大生圍的生態鏈。
《魚塘源野藝術節2018》文獻展
為了讓大眾更深入認識《魚塘源野藝術節2018》的創作和理念,我們將在2018年3月至4月把作品和文獻紀錄帶到JCCAC,無論你之前認不認識大生圍、魚塘生態、觀鳥會、藝術到家,只要你對永續發展、藝術有興趣,也歡迎你來慢慢看、慢慢想。
展期:2018.03.21 (三) - 2018.04.01 (日)
時間:12:00 - 19:00
地點: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2平台
如何前往:港鐵石硤尾站C出口,步行約5至8分鐘
Facebook Event: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3531906051552/
關於大生圍
約30至40年前,大生圍旁的錦綉花園是魚塘區,因為建築工程,當地居民被安排至隔壁的大生圍居住,大生圍至今有約70間居所,老人家亦佔多數。其中從事養魚業的只有3至4戶。
大生圍魚塘位於拉姆薩爾公約濕地之內,毗鄰米埔自然保護區,此地的建築受到政府嚴格規限,政府會經常派員視察,如養魚戶需要興建新棚屋以存放用具,亦需向政府作出申請,並受政府嚴格監管。
大生圍現今有約40個魚塘,水深約2至6米,后海灣一帶魚塘的名產為元朗烏頭,佔香港淡水魚市場約5%供應量。早在40年代,香港養魚業初時多以基圍方式運作,透過引入后海灣帶有蝦苗和魚苗的海水,將海產養在近岸的基圍。但由於后海灣水質受污染,養魚戶紛紛轉為以魚塘養魚。魚塘周邊有一些貨櫃或竹棚,用以存放物資,以前更有不少像在大澳常見的水棚。在魚塘中,我們可以看見不同的養魚設備,如增氧機、飼料機、魚網、放置食物的木框等。
魚塘定期會有剷塘的工序,以消除在水中和土壤積聚的細菌。一般於秋冬季收成後,魚塘會進行排水和曬塘,再以推土機剷塘, 候鳥在這段時間便會趁機覓食。隨季節轉變,大生圍經常有鳥類前來覓食,池鷺和大白鷺便是大生圍常見鳥類。
魚民為了提高魚塘經濟效益,還會利用肥沃的塘泥栽種果樹,如大樹菠蘿、黃皮、桑樹等,用桑葉包裹的茶果,便是大生圍村民的拿手小吃。
關於「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
2012年開始,香港觀鳥會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在新界西北的魚塘展開自然保育管理協議試驗計劃,透過與當地養魚戶合作,在超過600公頃的漁塘進行生境管理工作,改善及提高魚塘的生態價值,維持對野生動物的吸引力,特別是吸引水鳥到來棲息覓食。除此,魚塘也是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昆蟲( 如蜻蜓、螢火蟲等) 的繁殖或棲息地,這種有利生態的魚塘運作方式在生態上有重要價值。管理協議宗旨是令各方面包括在人、鳥及其他生物取得生態平衡,各取所需。2017年,計劃得以延續兩年,加強內容包括生態調查及教育宣傳,舉辦不同類型以提高公眾對魚塘和濕地保育的參與和認識。
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網頁:https://hkbwsfishpond.wordpress.com/
魚塘源野藝術節為「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之活動。
贊助 Sponsored by:
合辦 Co-presented by:
協辦 Suppor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