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ailai

​駐場藝術家作品

勞麗麗  LO Lai Lai Natalie (藝術家簡介)
《 焉知 》
單頻道錄像 / 雙聲道/ 彩色 / 中文字幕

當你還以為魚塘一片平靜,各方唇齒關連的欲望已連結成一個的關係網,焉知道欲望的創建跟吞噬成就了甚麼。

水稻遷走,讓戶塘魚,那一片土地早變作索價高昂的歐陸風光,老餮們還有機會繼續飽足食欲。路過的候鳥也收到遠方的信號來覓食,也引來好奇跟貪婪的目光。

monti

黎慧儀  LAI Wai Yi Monti (藝術家簡介)
《泥鳴》
大生圍塘泥、沙、樹枝、鐵線

新界西北魚塘擁有獨特生態和地理環境,成為很多動物的棲息地。大生圍土地肥沃,每年吸引不少候鳥來過冬,同時也吸引了前人在此落地生根。由一塊木板挖泥築基壆種水稻開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大生圍魚塘一步一步發展起來,養活了眾多從事養魚業的家庭,更保留了幾代人在資源短缺的環境下努力改善生活的成果。可是,由九十年代開始,魚塘養殖業漸漸衰退,部分魚塘區被發展商收購,計劃大興土木。今天魚塘的歷史任務是否已完結?這片土地是否只好在發展中漸漸消逝?雀鳥和其他動植物是否要「與時並進」另覓家園?雀鳥泥塑由不同朋友以魚塘肥沃土壤創作,大家來到大生圍細聽這裡的故事,用此中的泥土展示這兒豐富的生命力,一同深思如何守護屬於人類和動物的素樸大地。
 

ankie

Ankie AU YEUNG (藝術家簡介)
《網-從傳統漁網到生態網》

竹、麻繩、刮魚網

以漁網作出發點,思考網的意義。漁網、生果網、遮陰網、學校網、交通網、行業網、社交網、生活網、生態網……一個個獨立的結或點,環環相扣,連成一張互相支持、縴繫的完整網(絡)。

傳統漁網
傳統漁網由人手編織(音讀:尺),使用竹造的枕(捲繩的尖長片)、鰭(固定網眼尺吋的長片)兩種工具,以麻繩作網料,尺成一張網,再放入鴨蛋白中浸染來加強靭度。在漁塘經常運用到的漁網包括撈箕和收取漁穫用的刮魚網。隨着時代發展,今日的漁網均由機器編織而成,網料已被防水性高的尼龍、魚絲取代。是次展示的麻繩網,是在大生圍村民親自傳授尺網技術後尺成,寓意傳承。網的用途廣泛,學懂尺網技術後,可按個人需要尺成不同大小的網,應用到生活上。

人在網內
萬物為生態網的其中一個結(點),由不同線(例如食物鏈)連結,構成一張綿密、複雜而宏偉的生態網,當生態網的其中一個點遭到破損,便需要一定時間去修復,重新取得平衡。人在生態網中,任何破損都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子:人為造成的空氣污染,可導致塘魚缺氧死亡,直接影響養魚戶的生計,令水鳥和人均無魚可食。

mudwork

MUDwork  (藝術家簡介)
《水鳥》  
金屬

許多年前,漁農署帶領漁民在大生圍村製作裝置,趕逐吃魚鳥;今天,保育者與漁民年年降低塘水水位吸引水鳥停留;我們製作像候鳥飛翔展翅的屋簷,裝置在儲存魚糧的倉庫上,遮陰擋雨;同時代表保育者的環保意志,也象徵村民從傳統養魚方法轉向魚鳥共生的美好信念。

免費活動:魚。香村。籽音樂會

第一日 (2018.01.20 )

02:00 - 02:30 p.m. ︳ 魚。香村。籽音樂會 I   ︳史嘉茵 及 Nelson HIU

03:30 - 04:00 p.m. ︳ 魚。香村。籽音樂會 II  ︳史嘉茵 及 Nelson HIU

第二日 (2018.01.21 )

04:00 - 04:30 p.m. ︳魚。香村。籽音樂會 IV  ︳史嘉茵 及 雄仔叔叔

史嘉茵 SZE Ka Yan (藝術家簡介) 

《魚。香村。籽》

音樂聲音作品、魚湯

20分鐘

大生圍的村民,大多幾代從事養魚業,口耳相傳的去傳授有關魚的種種,每天打理魚務,劏魚,用不同的方法烹調鮮魚用膳,為辛勞的一日加油:油鹽水煮、蕃茄魚湯,手打烏頭魚旦等,啊!還要看天氣,北風起時曬咸魚,如果吹東南風,曬咸魚時便會有好多烏蠅,烏蠅一來,咸魚便會有蟲,不要得了。村民說:「啲魚有泥味喎!唔可以刮魚住!要過塘水,養多一個星期先!」這些都是來自魚塘的生活智慧。

村民還說漁夫要用好的飼料去養魚,魚才會有鮮味。吃新鮮健康的魚,對身體好,連斑都少啲﹗你睇下我地條村啲老人家,臉上都無斑㗎!

冬天到來,有些候鳥從西伯利亞到來,暫停大生圍一帶覓食,為繼續往南飛儲好能量。

這個冬天,我們來到魚塘,喝一口由村民教授柴火烹煮的魚湯,聽聽漁民煮魚的秘技。支持本地魚市場,魚塘才能夠一直經營下去。由大生圍開始,嘗過魚湯的溫暖,大家身體力行,為本地魚塘儲好能量。

Sze
ban

張志平  Ban CHEONG (藝術家簡介)

《 從小《》開始 》
木、樹枝、抽水機

鑑於近年大生圍不斷遭受污染,當中不乏隨處拋棄垃圾等人為污染,在捍衛社會上的自然環境議題之下,借此魚塘藝術節機會以藝術形式喚醒大眾對保育的意識。

作品高2.3米,為了強化所帶出的意義,創作質材選用環保木、樹葉和沙石等天然資源作原料,以拼貼法結合環保主題,作品運用剪影的形式呈現出一名孩童在湖旁解手,藉此反諷出社會漠視環境的風氣。

孩童和解手的行為代表無知的我們和破壞環境的舉動。如尿液般的排泄物看似無害,但在積小成多後卻會帶來深遠影響。

大眾便是忽略到破壞的嚴重性,使魚塘受到慢慢侵蝕。魚塘是地球的縮影,短期間並不會有異樣,但在時間的洗禮就逐漸浮現,而受影響的正正是我們下一代。
 

CARMEN

​參展藝術家作品

柯嘉敏  Carmen OR (藝術家簡介)

《魚塘飛羽》
水墨畫

大生圍位於新界西北地區,鄰近后海灣及米埔自然保護區,屬於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作為魚塘為濕地鳥類提供重要的棲息地。由於鳥類是大生圍魚塘的一大成員,因此作品以鳥類為題材,專注表現香港新界魚塘鳥類之美。透過描繪棲息於魚塘中的鳥類與不同鳥種喜好的生態環境,從而表達鳥與環境的緊密關係。作者從大生圍記錄的鳥類中挑選了二十種富有特色的品種,包括兩種受威脅鳥類,並根據牠們的形態、外貌、行為特徵以寫實的方式作畫。

CHARLES

黎雋維  Charles LAI (藝術家簡介)

《 竹編子 》

2015年黎雋維曾以竹枝,為尼泊爾大地震的災民搭建臨時居所。今次他繼續以竹枝作為素材,探索魚塘的水陸交界,以自然的建築材料製作作品,試圖打破城市和鄉郊之間的距離隔膜。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設計學副學士(視覺傳意)學生

POLY

陳彥霖

《飛鳥集》
紙張工作坊

大自然與藝術有相輔相成的微妙關係,我們生活在香港,節奏和步伐都太快了,沒時間靜下來欣賞大自然,種種習慣更使我們難以抽身。當我們嘗試放慢腳步,會發現其實靜止的片刻也能產生火花,我們靜默下來,就能見到周遭的一切如此生機盎然,以及大自然跟我們的對話。藝術鳥類書籤工作坊提供機會讓小朋友認識與了解香港魚塘的鳥類,帶領參加者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和愛護大自然。

吳倩瑤

《尋寶地圖》
畫布、麻布、塑膠彩


我的作品是以地圖方式記錄不同的特殊生物或環境。雖然近年來生態旅遊數目不斷上升,但香港市民對生態旅遊和香港的特殊生物或環境不了解,甚至認為在香港發展生態旅遊沒有任何優勢。為了教育下一代的生態旅遊概念,更多地了解香港的特殊生物或環境,我決定在帆布料上畫上香港地圖,並加上不同的特殊生物或環境在地圖上,模仿尋寶地圖,每一個在地圖上的寶藏就是香港不同地區擁有的特殊自然生態,比喻自然生態是香港珍貴的寶藏。

李國英

《枯木開花
牙籤、竹籤、皺紋膠紙、熱熔膠槍、彩紙、木板、白膠樽、報紙、紙巾、紙黏土、塑膠彩、白線


這個作品的主體是用牙籤和竹籤堆砌出的樹,是死去的樹,即是枯木,它死氣沉沉沒有生命力,代表著人類已經對自然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破壞,失去的那部分無論怎麼堆砌也不可能復原了。所以我們更需要珍惜眼前尚還存在的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緬懷逝去之物,並且更加留心當下。

至於如何讓這枯木開花,就要看大家的行動了。當越來越多人在準備好的花瓣心意卡上寫下自己對大自然的感謝和許諾,並把它們粘在樹上,枯樹上自然就會開滿色彩繽紛的花朵。希望大家在這個過程中,認真思考,探索自身和大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鄧凱文

《魚塘中的黑臉琵鷺》
裝置藝術(混合媒介)


人類一直發展屬於自己的蝸居,與此同時大自然的生態多樣性亦成為了石屎森林的犧牲品,當中水污染是破壞環境的元兇之一。以香港為例,每個香港人一天則製造300公升污水,相當於一個雙門雪櫃的容量,數目驚人。另一方面,市民將固體廢物棄置於各個水源,亦是導致水質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希望透過作品,反映有關水污染帶來的禍害,並強調市民應保護水源的重要性。

我的作品以一隻黑臉琵鷺作為主題,由於近年來水質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導致環境破壞及污染,讓牠們面臨絕種威脅。而在香港過冬的黑臉琵鷺,則佔全球總數兩成。為了讓他們得以繁衍後代,我們必須合力保護好水源,免受污染,讓這個美麗的物種繼續繁衍下去。

余芷晴

《聽!看見嗎?》
混合媒介


當聽到它的聲音時,看見它的生命嗎?
 
一些看似無用的舊物加上創意便能成為一件為兒童和家長而設的藝術品。作品利用了小朋友對「玩」的熱切,善用他們的感觀,如觸覺、視覺等元素,設計出一件「睇得、玩得」的環保藝術作品。參與者能夠敲打作品上的舊瓶子,發出不同聲效,同時在玩樂過程中提高對環保的好奇和意識。
 
作品為舊物如車輪子/木板/木梯/舊瓶子等重塑價值,並加上植物美化作品,同時提醒參加者植物的功用,如舒緩眼睛疲勞、放鬆情緒等。
 
當聽到它的聲音時,看到它的生命嗎?

李穎康

《生態磚》
樹脂膠,磚頭,大自然原材料


我這份作品名為生態磚。我明白到現時很難在我們香港這片石屎森林中找到一點清新氣息,大眾亦很難在都市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氣,而我希望能夠透過我這份作品讓大眾多關注到大自然其實能夠跟我們和睦共處,可以在都市中共存,不是單單只能二選其一。另外我希望能夠把生態磚發展和應用在都市中,在建設中引入大自然的元素為求使兩者能夠共存。我整個設計意念在於平衡城市和大自然,所以我用了磚頭作為共有媒介,把大自然有可能找到的東西,例如河水、石頭、花花草草、樹根等等元素合併到磚頭, 每一塊磚被破壞的部位,都會用那些大自然找尋到的東西去填補當中的不完整, 還原成磚塊。最終可以合併所有磚頭湊成一幅生態牆,放在已發展城市和郊地之間的分界線,以展現石屎森林和大自然能夠互相平衡。

bottom of page